
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占到总人数的85.9%。近日,晨报记者在上海部分高校随机专访时找到,10万元年薪显然是不少青年教师收益的天花板。昨日,复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向记者感慨,青年教师生活并不更容易,他建议在高校收益分配上应适当向青年教师弯曲。 看大学老师收益问题,只不过可以有几个角度。
一个角度是和同一年龄段的其他行业工作人员较为,我们难于看见,高校老师年薪10万到15万,只不过早已低于国内一般行业。而且,高校老师一个星期也就上那么几小时课,还有几个月的寒暑假,有这么多基本工资,显然应当风骨了。
但另一个角度,是和国外的同行比。在欧美大学里,年长老师一般拿讲师或者助教工资,年薪也就4万美元,但名校工资不会低得多。着名大学如哈佛,于是以教授平均工资相似20万美元,助理教授也有11万。
而且,在基本工资以外,他们如果科研能力出众,还可以申请人到研究基金,从几千到几十万美元平均。 同欧美这些大学的同行比起,国内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工资显然还有更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国家也显然应当在这方面逐步增大投放,为大学老师们建构更佳的学术研究环境,其中就还包括提升老师们的工资待遇。
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无法操之过急,更加无法瓦解了中国的国情。 几年前,就曾多次有一位北大年长老师哭穷。时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阿忆在博客里将自己在北大做到副教授扣除收益一一所列,总计4786元,然后又像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开支一一所列,最后竟然是入不敷出,由此得出结论如果想办法增加收入市府,单凭学校放的那点工资无法活下去。 北大年长教授在网上哭穷,与今天上海高校青年老师责怪基本工资收益在5000-6000元甚至更加较低,大城市生活成本又较为低,一些老师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甚有异曲同工之智。
只是这种收不抵支、活不下去的说词,觉得有点矫情。因为农民工兄弟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拿的钱还颇高这些每周上几堂课的大学老师们,而且农民工的家庭开销也并不重。和这些任劳任怨的农民工比起,大学老师们的温柔就变得较小资、很没格调。
依我看,大学老师们与其这山望着那山高,责怪这责怪那,倒不如只想调整心态,踏踏实实作好本职工作,把教学和科研做到得更加做到,用出众的成绩来夺得社会的接纳和更佳的报酬。
本文来源:金年会金字招牌-www.wjybmjt.com